小村腾飞 第三十九章 粮荒(一)
Latest Updates:Northern Dynasty: The Imperial Legacy
Detective in the World of Detective Conan
Myth Invasion: I Behead Gods on Earth
Evil King's Fondness: Ghost Doctor's Mad Concubine
The Ferocious Soldier Beheads the Sky
Online Game: Game within the Game
Life Recording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ld
Step aside, let me handle it
Full-time Sword Cultivator
Phoenix Ming Doulu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psychic abilities
Human Suffering
Rebirth in an Era of Soaring
The Necromancer Only Wants to Plant Trees
Mad War God
Rebirth of the Roaming Deer
Pear Blossom Tune
Retain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Bones
All-Powerful Goddess in Ancient Times
Architect of the Heavenly Court
Click Ranking:Criminal Psychology
Becoming glamorous: CEO spoils his wife sweetly
I See Qing Mountain
Forced to become a general despite wanting to retire
Plot After the Peak of Favor
Gold Medal Mediator [Quick Transmigration]
Phoenix Ming Douluo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Meng Ning Fu Tingxiu
Living Together with a Beautiful CEO after Divorce
Great Era
Ex-girlfriend, get to know each other[Quick Wear]
Urban Rise and Fall
Beyond the passing time
The Iron Dynasty
Tang Dynasty's Green Hat Uncle
Tech: Spend four years in college and end up with a blank page, can you build a top-tier fighter jet?
The Monster King Comes to Receive the Crown
Farewell Mr. Lu
Heavenly Alignment Technique
梁大人还没有到沂州,莒州城内却闹起了粮荒,这次粮荒是从一则谣言开始的。
莒州境内属于丘陵地带,平原较少,可耕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沭河冲积平原上。但却又人口众多,全州在册人口有十九万八千余人,加上隐匿人口,保守估计也有四十万之多。耕地面积约有一百万亩,但这一百万亩的土地,大约有四成集中在不到万人的大户手里。也就是说全州境内六十万土地要养活近四十万的人口。
这六十万的土地,能浇上水的土地不足一半,这样算下来,全州六十万亩土地产粮不到五十万石,除去税赋、种子,每年人均口粮最多也就是一百七八十斤。
如果不是灾年,这点口粮加上野菜树叶等也能够勉强度日。但偏偏莒州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夏天雨水大,境内唯一的大河――沭河,经常泛滥,三年有两年闹洪灾。而春秋两季却又干旱少雨,给春耕,秋种带来困难。
所以莒州年年有灾民,岁岁闹粮荒。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几乎村村有饿殍,户户有哭声。但这个时节,却又是城内地主大户的盛大狂欢节。他们纷纷屯积粮食,抬高粮价,逼迫灾民卖儿卖女,最后再卖地。实在卖无可卖的,就只能活活饿死。
早晨,在城内的东关集贸市场上,刘一道听到两个卖菜的小贩在议论:“昨天听我一个在衙门当差的表哥说,现在衙门的官老爷们都发不出禄米了,藩库都空了。”
“真有这事?前些天就有人说衙门禄米拖很长时间没发了。原来是藩库没粮了。那咱老百姓还能有粮食吃?”
“等下了集,赶快去粮店买点去,过两天粮价肯定还会涨。”
“旁边另一个小贩说,你们知道晚了,昨天下午粮店都没米了,听说粮价涨到一两七钱银子一石了。”
刘一道听几个小贩在议论,就问他们:“别听那些奸商们胡说,年年都这样,屯积粮食,哄抬粮价,借机发财。”
“这次不一样了,听我那个亲戚说,去年发大水,淹了几十万亩农田,五六百个村子都受灾,听说现在州内有灾民十多万。自去年夏天杨大人离任后,衙门里没有知州,事情也没人管了。到现在秋粮都没收齐,官老爷们能发上禄米才怪呢。”
“我的娘,那这次是真的粮荒了?”刘一道惊道,接着又问:“那外地粮商听说这里粮食涨价,能不运粮来?”
“根本运不来,走旱路,道不好走,路上还有盗匪劫粮,运粮成本高,从江南运到这里也要涨到一两七八钱银子一石了。走水路倒是成本低,但沭河河道淤积,根本行不了船。所以这一时半会,别指望能有粮食运进来。”
刘一道听说后,也不赶集了,转身就往家里走。回到家后,就和媳妇说:“孩他娘,家里还有多少银子?多少米面?”
“米面不多了,也就够吃个七八天,银子还有两三两。”
“赶快给我二两银子,我快去买米。家里粮食省着点吃,听说这次真的是要闹粮荒了。”
刘一道急匆匆地来到齐记粮店,这里已经挤了满满一街人,足足有五六百之多,但大早上的粮店还没有开门。
刘一道听到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去年知州大人离任后,咱们这里快一年没有主政的官员,这城里粮荒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
“听说官老爷家里都没粮食吃了?”
“那皇上还不下旨赈济?”
“屁!你等皇帝老儿知道,这里的人早就饿死了。”
“别费话了,抓紧自己想办法吧。城里买不着,咱到乡下买去。”
“乡下也买不到,去年发洪水,乡下都遭了灾,听说灾民有十几万呢。你到乡下买粮,乡下很多百姓都快饿死了,不来城里抢粮就算万幸了。”
……
粮店内,郭掌柜的正在向齐家二少爷请示。
郭掌柜说道:“二少爷,今天一大早粮店门前就挤了五六百人,今天怎么卖?”
“今天城内还有几家粮店开门?”
“城内四大粮店昨天下午刘记和张记都停了。估计今天就我们和周记了,其他的小粮店也撑不了两天。”
“今天咱们就开一个时辰,卖完店里的三十石,就不卖了。”
“那价格呢?”
“昨天刘记卖的什么价格?”
“昨天下午一两七钱银子。”
“今天咱们卖一两八钱。”
“行,那我让伙计下门板去。”
“不急,再等等。让伙计把粮里面掺上三石沙子,拌匀了,再开门。”
“三石?是不是太多了?”郭掌柜的大吃一惊。
“就这样,爱买不买,过两天连这样的粮食也没有。”齐玉业骄横地答道。
郭掌柜心里暗骂,我心黑,二东家比我还心黑,三十石粮食掺上三石沙子,这粮食还能吃吗?但骂归骂,该办还得办。
辰时三刻,早过了开门的时间,但齐记粮店还是店门紧闭,一点也没有开门营业的迹象。
这时,等在外面的人们都急了,纷纷上前砸门。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今天还卖不卖了?”
店门外,人声鼎沸,议论纷纷。时间越拖得久,人们越是心慌。是不是今天齐记也没粮卖了?
一直等到巳时,粮店的门终于开了,人们纷纷向前挤去。
挤到店里的人问伙计:“今天大米什么价格?”
“一百八十文一斗。”
“昨天不还是一百七十文吗?”
“今天涨钱了,明天还要涨,你买不买?”
“买,买!给我来五斗。”
伙计接过口袋,开始给顾客量米。
那顾客看了一眼量出来的米,大惊。说道:“等等。你这米里怎么这么多沙子,你们是卖米还卖沙?”
“今天的米就是这样,买不买,不买下一个。”
这时,后面的人也开始催:“哎,我说,你要是不买,就让一让。”
那人只好说:“买,我买。给我量三斗吧。”
就这样,在伙计与顾客的吵吵闹闹,骂骂咧咧中,粮店的米也一点点的减少着。
不到一个时辰,粮店的米开始见底,外面买粮的人,听到风声,开始拼命往里面挤。
郭掌柜的与伙计拼命的喊着:“各位顾客,各位街坊,本店确实没有米了。大家不要再挤了,确实没有了。大家到别家去看看吧。”
“那什么时候才有米卖?”
“这不好说,现在城内都缺粮,等粮食一旦运到,我们马上就开门营业。大家都回吧,我们关门了。”
刘一道随着失望的人群散去,他也感到莫大的恐慌,家里米面不多,要是十天内买不粮食,全家不是都要饿死?全城就四个大的粮店,今天又关了一家,不知周记还有没有米?想到这里,他匆匆往周记粮店赶去。
这时候周记粮店门前早就挤得人山人海。周老板在粮店后院亲自坐镇。李掌柜跑过来说道:“东家,人太多了,我怕出乱子啊。”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估计有上千人,还有不少人往这里拥来。听说刘记、张记、齐记都不卖了,咱也停了吧。”
周绪海惊道:“这么多?!赶快派伙计去衙门请衙役来维持秩序。”
“已经去了。”
这次粮荒是他没有料到的,粮荒年年有,但从来没有今年这么凶猛。他原本与何家商定,利用解决灾民的时机投资再建几个作坊。但没想到被这次粮荒打乱了。
“现在店里还有多少粮食?”周绪海问。
“还有大米二百石,麦子八十石,黍二十石,一共三百石。按照今天这个速度,撑不了两天就卖光了。”
“赶快派人去青州调粮。那边还有存粮八百多石,先调六百石来。”
“东家,咱还按一两五钱一石卖吗?其他三家都涨到一两八钱了。”
周绪海考虑了一会:“现在涨价,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恐慌。这样,你和伙计出去喊话,从现在起每人限买两斗,不出十天就会有大批粮食运来,保证不会让大家挨饿。”
“不出十天会有大批粮食运来?可能吗?”
“我说可能就可能,去办吧。”
下午,临近傍晚,随着最后一块门板上齐,周记粮店终于关上了店门。李掌柜再三叮嘱大家,明天肯定按时开门营业,粮食肯定不会断卖,只是紧张这几天而已。
刘一道终于买到两斗大米,加上家里的米面,省着吃,够吃二十天了。
媳妇看他买回了粮食,一颗悬着心也稍稍放了下来。他回家后,嘱咐媳妇,明天我去上工,你再去周记粮店买米。
“今天不是买到了吗?够吃十天半月了。”
“你懂个屁,这次是真的粮荒,知州大人还不知什么时候到任,整个州没有主政官员,听说城外有十几万灾民,现在只有周记还有粮卖,但每次只能买两斗。这粮荒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明天继续买,后天也要买。家里多存点粮,心里踏实。”
其实,老百姓就是这样,买涨不买跌。越是恐慌越拼命存粮。整个城内的百姓都是一样,刘一道只是一个缩影而已。据说有些百姓家里有五六百斤存粮,足够一家吃三四个月了,还是拼命买粮。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而那些黑心商家,就是利用老百姓的这个心理大赚特赚。
晚上,齐家父子四人正在齐鸿烈的书房里密谋着,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筹划着……
莒州境内属于丘陵地带,平原较少,可耕种的土地主要集中在沭河冲积平原上。但却又人口众多,全州在册人口有十九万八千余人,加上隐匿人口,保守估计也有四十万之多。耕地面积约有一百万亩,但这一百万亩的土地,大约有四成集中在不到万人的大户手里。也就是说全州境内六十万土地要养活近四十万的人口。
这六十万的土地,能浇上水的土地不足一半,这样算下来,全州六十万亩土地产粮不到五十万石,除去税赋、种子,每年人均口粮最多也就是一百七八十斤。
如果不是灾年,这点口粮加上野菜树叶等也能够勉强度日。但偏偏莒州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地方,夏天雨水大,境内唯一的大河――沭河,经常泛滥,三年有两年闹洪灾。而春秋两季却又干旱少雨,给春耕,秋种带来困难。
所以莒州年年有灾民,岁岁闹粮荒。每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的时节,几乎村村有饿殍,户户有哭声。但这个时节,却又是城内地主大户的盛大狂欢节。他们纷纷屯积粮食,抬高粮价,逼迫灾民卖儿卖女,最后再卖地。实在卖无可卖的,就只能活活饿死。
早晨,在城内的东关集贸市场上,刘一道听到两个卖菜的小贩在议论:“昨天听我一个在衙门当差的表哥说,现在衙门的官老爷们都发不出禄米了,藩库都空了。”
“真有这事?前些天就有人说衙门禄米拖很长时间没发了。原来是藩库没粮了。那咱老百姓还能有粮食吃?”
“等下了集,赶快去粮店买点去,过两天粮价肯定还会涨。”
“旁边另一个小贩说,你们知道晚了,昨天下午粮店都没米了,听说粮价涨到一两七钱银子一石了。”
刘一道听几个小贩在议论,就问他们:“别听那些奸商们胡说,年年都这样,屯积粮食,哄抬粮价,借机发财。”
“这次不一样了,听我那个亲戚说,去年发大水,淹了几十万亩农田,五六百个村子都受灾,听说现在州内有灾民十多万。自去年夏天杨大人离任后,衙门里没有知州,事情也没人管了。到现在秋粮都没收齐,官老爷们能发上禄米才怪呢。”
“我的娘,那这次是真的粮荒了?”刘一道惊道,接着又问:“那外地粮商听说这里粮食涨价,能不运粮来?”
“根本运不来,走旱路,道不好走,路上还有盗匪劫粮,运粮成本高,从江南运到这里也要涨到一两七八钱银子一石了。走水路倒是成本低,但沭河河道淤积,根本行不了船。所以这一时半会,别指望能有粮食运进来。”
刘一道听说后,也不赶集了,转身就往家里走。回到家后,就和媳妇说:“孩他娘,家里还有多少银子?多少米面?”
“米面不多了,也就够吃个七八天,银子还有两三两。”
“赶快给我二两银子,我快去买米。家里粮食省着点吃,听说这次真的是要闹粮荒了。”
刘一道急匆匆地来到齐记粮店,这里已经挤了满满一街人,足足有五六百之多,但大早上的粮店还没有开门。
刘一道听到人们都在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去年知州大人离任后,咱们这里快一年没有主政的官员,这城里粮荒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
“听说官老爷家里都没粮食吃了?”
“那皇上还不下旨赈济?”
“屁!你等皇帝老儿知道,这里的人早就饿死了。”
“别费话了,抓紧自己想办法吧。城里买不着,咱到乡下买去。”
“乡下也买不到,去年发洪水,乡下都遭了灾,听说灾民有十几万呢。你到乡下买粮,乡下很多百姓都快饿死了,不来城里抢粮就算万幸了。”
……
粮店内,郭掌柜的正在向齐家二少爷请示。
郭掌柜说道:“二少爷,今天一大早粮店门前就挤了五六百人,今天怎么卖?”
“今天城内还有几家粮店开门?”
“城内四大粮店昨天下午刘记和张记都停了。估计今天就我们和周记了,其他的小粮店也撑不了两天。”
“今天咱们就开一个时辰,卖完店里的三十石,就不卖了。”
“那价格呢?”
“昨天刘记卖的什么价格?”
“昨天下午一两七钱银子。”
“今天咱们卖一两八钱。”
“行,那我让伙计下门板去。”
“不急,再等等。让伙计把粮里面掺上三石沙子,拌匀了,再开门。”
“三石?是不是太多了?”郭掌柜的大吃一惊。
“就这样,爱买不买,过两天连这样的粮食也没有。”齐玉业骄横地答道。
郭掌柜心里暗骂,我心黑,二东家比我还心黑,三十石粮食掺上三石沙子,这粮食还能吃吗?但骂归骂,该办还得办。
辰时三刻,早过了开门的时间,但齐记粮店还是店门紧闭,一点也没有开门营业的迹象。
这时,等在外面的人们都急了,纷纷上前砸门。
"Open the door! Open the door!"
“今天还卖不卖了?”
店门外,人声鼎沸,议论纷纷。时间越拖得久,人们越是心慌。是不是今天齐记也没粮卖了?
一直等到巳时,粮店的门终于开了,人们纷纷向前挤去。
挤到店里的人问伙计:“今天大米什么价格?”
“一百八十文一斗。”
“昨天不还是一百七十文吗?”
“今天涨钱了,明天还要涨,你买不买?”
“买,买!给我来五斗。”
伙计接过口袋,开始给顾客量米。
那顾客看了一眼量出来的米,大惊。说道:“等等。你这米里怎么这么多沙子,你们是卖米还卖沙?”
“今天的米就是这样,买不买,不买下一个。”
这时,后面的人也开始催:“哎,我说,你要是不买,就让一让。”
那人只好说:“买,我买。给我量三斗吧。”
就这样,在伙计与顾客的吵吵闹闹,骂骂咧咧中,粮店的米也一点点的减少着。
不到一个时辰,粮店的米开始见底,外面买粮的人,听到风声,开始拼命往里面挤。
郭掌柜的与伙计拼命的喊着:“各位顾客,各位街坊,本店确实没有米了。大家不要再挤了,确实没有了。大家到别家去看看吧。”
“那什么时候才有米卖?”
“这不好说,现在城内都缺粮,等粮食一旦运到,我们马上就开门营业。大家都回吧,我们关门了。”
刘一道随着失望的人群散去,他也感到莫大的恐慌,家里米面不多,要是十天内买不粮食,全家不是都要饿死?全城就四个大的粮店,今天又关了一家,不知周记还有没有米?想到这里,他匆匆往周记粮店赶去。
这时候周记粮店门前早就挤得人山人海。周老板在粮店后院亲自坐镇。李掌柜跑过来说道:“东家,人太多了,我怕出乱子啊。”
“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估计有上千人,还有不少人往这里拥来。听说刘记、张记、齐记都不卖了,咱也停了吧。”
周绪海惊道:“这么多?!赶快派伙计去衙门请衙役来维持秩序。”
“已经去了。”
这次粮荒是他没有料到的,粮荒年年有,但从来没有今年这么凶猛。他原本与何家商定,利用解决灾民的时机投资再建几个作坊。但没想到被这次粮荒打乱了。
“现在店里还有多少粮食?”周绪海问。
“还有大米二百石,麦子八十石,黍二十石,一共三百石。按照今天这个速度,撑不了两天就卖光了。”
“赶快派人去青州调粮。那边还有存粮八百多石,先调六百石来。”
“东家,咱还按一两五钱一石卖吗?其他三家都涨到一两八钱了。”
周绪海考虑了一会:“现在涨价,势必会造成更大的恐慌。这样,你和伙计出去喊话,从现在起每人限买两斗,不出十天就会有大批粮食运来,保证不会让大家挨饿。”
“不出十天会有大批粮食运来?可能吗?”
“我说可能就可能,去办吧。”
下午,临近傍晚,随着最后一块门板上齐,周记粮店终于关上了店门。李掌柜再三叮嘱大家,明天肯定按时开门营业,粮食肯定不会断卖,只是紧张这几天而已。
刘一道终于买到两斗大米,加上家里的米面,省着吃,够吃二十天了。
媳妇看他买回了粮食,一颗悬着心也稍稍放了下来。他回家后,嘱咐媳妇,明天我去上工,你再去周记粮店买米。
“今天不是买到了吗?够吃十天半月了。”
“你懂个屁,这次是真的粮荒,知州大人还不知什么时候到任,整个州没有主政官员,听说城外有十几万灾民,现在只有周记还有粮卖,但每次只能买两斗。这粮荒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明天继续买,后天也要买。家里多存点粮,心里踏实。”
其实,老百姓就是这样,买涨不买跌。越是恐慌越拼命存粮。整个城内的百姓都是一样,刘一道只是一个缩影而已。据说有些百姓家里有五六百斤存粮,足够一家吃三四个月了,还是拼命买粮。这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而那些黑心商家,就是利用老百姓的这个心理大赚特赚。
晚上,齐家父子四人正在齐鸿烈的书房里密谋着,一个更大的阴谋正在筹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