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腾飞 第九十七章 淋尖踢斛(一)
Latest Updates:Northern Dynasty: The Imperial Legacy
Detective in the World of Detective Conan
Myth Invasion: I Behead Gods on Earth
Evil King's Fondness: Ghost Doctor's Mad Concubine
The Ferocious Soldier Beheads the Sky
Online Game: Game within the Game
Life Recording in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ld
Step aside, let me handle it
Full-time Sword Cultivator
Phoenix Ming Douluo
I am very interested in psychic abilities
Human Suffering
Rebirth in an Era of Soaring
The Necromancer Only Wants to Plant Trees
Mad War God
Rebirth of the Roaming Deer
Pear Blossom Tune
Retaining the Original Appearance of the Bones
All-Powerful Goddess in Ancient Times
Architect of the Heavenly Court
Click Ranking:Criminal Psychology
Becoming glamorous: CEO spoils his wife sweetly
I See Qing Mountain
Forced to become a general despite wanting to retire
Plot After the Peak of Favor
Gold Medal Mediator [Quick Transmigration]
Phoenix Ming Douluo
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Meng Ning Fu Tingxiu
Living Together with a Beautiful CEO after Divorce
Great Era
Ex-girlfriend, get to know each other[Quick Wear]
Urban Rise and Fall
Beyond the passing time
The Iron Dynasty
Tang Dynasty's Green Hat Uncle
Tech: Spend four years in college and end up with a blank page, can you build a top-tier fighter jet?
The Monster King Comes to Receive the Crown
Farewell Mr. Lu
Heavenly Alignment Technique
过了中秋节,就是夏季税粮的征收的时候。大明朝的收税制度完全是按照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喜好制订的。尤其是明朝的中前期,大都严格按照开国之初的制度实行。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他自然明白那些贪官污吏趁收税粮之机鱼内乡里的那些把戏。所以他想出了“良民治良民”的方法,按照税收水平,将一个州县划分为若干粮区,以其中田产最多,名声最好的富户为粮长,全权负责税收。
像莒州这样的州在册人口有近二十万,粮长有七八位。每个粮长负责几千石到一万石税粮的征收任务。何绍云所负责的片区有几十个里,需要征收一万石粮食,所以征粮任务很重。
刚进入八月,衙门里就把各粮区的征收任务下派到粮长。何绍云便知会各里的里长组织乡民,于八月十七日开始在朱陈店征收税粮。在这期间,州衙户房便派书办充任会计,实际上也是兼任监督之职。这种半官方的征收方式,效率自然不高,一天下来最多能征收两三百户的税粮。像这样一万石的大区,十天半月也难以完成任务。
朱陈店是一个镇子,镇上有州衙的粮食仓库,所以每年两次征粮都是在朱陈店。周边的百姓天不亮就推着车,赶着牲口到朱陈店交税粮。刚交五更,天还没亮何绍云便带上七八个家丁,早早的来到朱陈店粮仓门前,支起桌子,摊开帐册,摆好算盘等着乡民来交税粮。
此时,交税粮的乡民都聚在仓库大门外,要等辰时开门后才能进入院内交粮。趁这个时间,户房的吏员于得炳拿起桌上的帐册看了起来。翻看了几页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他是户房的老书办了,对于征收税粮的事他是门儿清。
明朝实行里甲制,每一甲十一户,每十户为一里,共一百一十户,这一百户中分为九个等级,等级越高,税率越高。最高等级的是十税一,最低等级的是三十税一,所以同样的田亩数,等级不一样,所缴的税粮相差多达三倍。
每年收解税粮都是收解两本帐,一本是官府核编的叫黄册,另一本是户房与粮长们勾结重新核编的叫白册。一般都是每年春天开始核编这一年的白册,这时候就是粮长与官吏们的一场饕餮盛宴。
那些有门路的,自然托关系找门子,贿赂粮长、官吏们。那些使了银子的可以不调此户的等级,多使银子的给下调此户的等级。没有使银子的自然会给上调等级。
收得多解得少,每一片区差不多会比官府黄册上多收两成的税粮。像何绍云所负责的这个片区,这一季下来就要多征收两千石粮食。这两千石按照潜规则是二八分帐,二成归粮长,八成归州衙。
而今天何绍云带来的确是黄册,不是以前早就制定的白册。这不是直接断了户房几十个大大小小众吏员的财路吗?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于得炳此时当然不高兴了,但何绍云一家深得梁大人青睐,于得炳自然不敢立即发难,只是对何绍云提醒道:“何粮长,您今天带的帐册不对啊。您第一次征收税粮,可能不甚了解。往年征收税粮都是按白册为准的。”
何绍云如何能不知道往年都是以白册为准征收税粮的。但还是继续装糊涂,说道:“于书办,朝庭不是规定各地一律按黄册为准征收税粮吗?”
“哎哟,何粮长。您现在家大业大,不在乎这点粮食,可我们衙门里上上下下一百多口子人,每年就指望夏秋两季的这点税粮活着。规定虽说如此,可整个大明哪里不都是收解两本帐?您这样做,可是砸了我们的饭碗啊!”
于得炳一席话可让何绍云犯难了。用白册收粮对不起乡亲们,用黄册又会砸了这些吏员的饭碗。自然会得罪整个衙门的人,以后很多事情还要指望他们配合。别看梁大人现在对他们家百依百顺,但要是到了要与全衙门的吏员对着干的份上,梁大人未必会支持他,最多也就是和稀泥。
思来想去,只有拖字大法,于是他说道:“于书办,我今天没带白册,从明天开始我们再按黄册征收如何?”
“不要紧,白册我都备好了。”于得炳答道。
这下何绍云没办法再拖了,只得换成白册。
其实,于得炳没有说错。像衙门内这些胥吏、差役都没有工资,每月官府只发一点生活费。明朝的吏员制度很奇怪,这些天天在衙门坐班的吏员们每个只有微薄的一点生活费,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开销。而对吏员们搞索贿受贿却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一来,这些吏员们便想着法的搞创收。每年征收税粮便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创收渠道。不知当初制定这种政策的朱元璋知道后世这种情况会有何感想。
辰时刚到,家丁们打开院门,百姓们呼啦啦的围了上来。这时一个家丁头目喊道:“别挤别挤,一个个的来。”
百姓们在家丁的呼喝下开始排起了队。排在最前面的是后团林村的晁里长。何绍云问:“晁里长,你们村的都来齐了吗?”
“都来齐了,一户也不少。”
“好,那就上等户先来。”于得炳插话道。
“我们里没有上等户,最高等的是中等中。”晁里长答道。
“你们里一共是五户上等上,三户上等中,六户上等下。怎么会没有?”于得炳代何绍云答道。
晁里长看着何绍云说道:“从来没听说过啊,今年不是按黄册征收吗?”
何绍云坐在一边没有说话。于得炳接着回答道:“现在听说也不晚。今年还是老规矩,按白册征收。这是规定!”
这种事只能是我为鱼肉,人为刀殂。既然官府是这样规定的就只能按规定来,要是抗着不缴,最后吃亏的还是里长乡民们。前不久的何绍云就是如此,晁里长只能认了。
晁里长和自己里的户主把这规定讲后,顿时那些被定为上等户的乡民们不干了。
“啥?怎么还是上等户?我今年可是使用了钱的!”听说自己家被定为上等上,王满仓直接嚷道。乡民就是这么直接,行贿这种事丝毫不避讳,直接就嚷上了,搞得于得炳和何绍云一阵尴尬。显然于得炳没有少拿这种好处。何绍云就比较冤枉了,这次核编白册是上任粮长齐鸿福搞的,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不过周围的其他乡民替他们解了围:“王满仓,你把钱给了齐鸿福,齐鸿福花钱不办事,要找你只能去大牢里找他了,要怪只能怪你倒霉。”
众人一阵哈哈大笑,自此之后,再无人出来说话反对。
何绍云见众人不再反对,便开始唱名,按册缴粮。
“蒋得福,上等小麦一石七斗四升三合。”何绍云首先唱道。
“俺还的粮食不够。”蒋得福憨直,他缴的粮食比黄册上多了不少,但也不敢说不缴。
“今天有多少交多少,明天再来补缴。”何绍云道。
明朝在征收税粮时,在现场都会预备若干个一斗、两斗、五斗、一升、二升、五升的木质量具,用这些数字可以组合出任意的数字。
蒋得福杠着口袋向一个写着一石的斛中倒入小麦,直到粮食超过斛壁,在斗的上方堆起一个圆形的粮堆,满得不能再满为止。
于得炳抓了一把粮食,算盘一拔弄随即说道:“粮食太潮,打九折,实缴一石九斗四升。”
这就是标准的睁眼说瞎话了,从收麦子到缴税粮,中间隔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此时正值夏季,粮食都已经晒干,哪里会太潮?但乡民早已习惯了这些污吏们的做法。打九折这已经是很“公平”了,自然也不再反对。
量好粮食,何绍云指挥家丁将斗抬进仓库入库,这时候于得炳喝止道:“慢着,这样可不行。”
两家丁停止动作,于得炳拿出一把铜尺,在斛口上一刮,斛口上面的粮食便被刮在地上。然后他挽起长衫,向后退了十来步,气运丹田,跑步向前,飞起一脚朝那斗猛得一脚踹去,斛内的粮食又掉落了一部分,经此一踹,斛内的粮食实落了一些已经低于斛沿。众乡民纷纷去捡掉在地上的粮食,于得炳喝道:“别捡别捡,那可都是损耗。”
这都是老规矩了,乡民也是司空见惯。蒋得福只得再补上掉落的粮食。
于得炳对那两个家丁说道:“瞧见没有,这样粮食才密实,量出来的才准确。”
这就是传说中的“淋尖踢斛”。
像莒州这样的州在册人口有近二十万,粮长有七八位。每个粮长负责几千石到一万石税粮的征收任务。何绍云所负责的片区有几十个里,需要征收一万石粮食,所以征粮任务很重。
刚进入八月,衙门里就把各粮区的征收任务下派到粮长。何绍云便知会各里的里长组织乡民,于八月十七日开始在朱陈店征收税粮。在这期间,州衙户房便派书办充任会计,实际上也是兼任监督之职。这种半官方的征收方式,效率自然不高,一天下来最多能征收两三百户的税粮。像这样一万石的大区,十天半月也难以完成任务。
朱陈店是一个镇子,镇上有州衙的粮食仓库,所以每年两次征粮都是在朱陈店。周边的百姓天不亮就推着车,赶着牲口到朱陈店交税粮。刚交五更,天还没亮何绍云便带上七八个家丁,早早的来到朱陈店粮仓门前,支起桌子,摊开帐册,摆好算盘等着乡民来交税粮。
此时,交税粮的乡民都聚在仓库大门外,要等辰时开门后才能进入院内交粮。趁这个时间,户房的吏员于得炳拿起桌上的帐册看了起来。翻看了几页后,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他是户房的老书办了,对于征收税粮的事他是门儿清。
明朝实行里甲制,每一甲十一户,每十户为一里,共一百一十户,这一百户中分为九个等级,等级越高,税率越高。最高等级的是十税一,最低等级的是三十税一,所以同样的田亩数,等级不一样,所缴的税粮相差多达三倍。
每年收解税粮都是收解两本帐,一本是官府核编的叫黄册,另一本是户房与粮长们勾结重新核编的叫白册。一般都是每年春天开始核编这一年的白册,这时候就是粮长与官吏们的一场饕餮盛宴。
那些有门路的,自然托关系找门子,贿赂粮长、官吏们。那些使了银子的可以不调此户的等级,多使银子的给下调此户的等级。没有使银子的自然会给上调等级。
收得多解得少,每一片区差不多会比官府黄册上多收两成的税粮。像何绍云所负责的这个片区,这一季下来就要多征收两千石粮食。这两千石按照潜规则是二八分帐,二成归粮长,八成归州衙。
而今天何绍云带来的确是黄册,不是以前早就制定的白册。这不是直接断了户房几十个大大小小众吏员的财路吗?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于得炳此时当然不高兴了,但何绍云一家深得梁大人青睐,于得炳自然不敢立即发难,只是对何绍云提醒道:“何粮长,您今天带的帐册不对啊。您第一次征收税粮,可能不甚了解。往年征收税粮都是按白册为准的。”
何绍云如何能不知道往年都是以白册为准征收税粮的。但还是继续装糊涂,说道:“于书办,朝庭不是规定各地一律按黄册为准征收税粮吗?”
“哎哟,何粮长。您现在家大业大,不在乎这点粮食,可我们衙门里上上下下一百多口子人,每年就指望夏秋两季的这点税粮活着。规定虽说如此,可整个大明哪里不都是收解两本帐?您这样做,可是砸了我们的饭碗啊!”
于得炳一席话可让何绍云犯难了。用白册收粮对不起乡亲们,用黄册又会砸了这些吏员的饭碗。自然会得罪整个衙门的人,以后很多事情还要指望他们配合。别看梁大人现在对他们家百依百顺,但要是到了要与全衙门的吏员对着干的份上,梁大人未必会支持他,最多也就是和稀泥。
思来想去,只有拖字大法,于是他说道:“于书办,我今天没带白册,从明天开始我们再按黄册征收如何?”
“不要紧,白册我都备好了。”于得炳答道。
这下何绍云没办法再拖了,只得换成白册。
其实,于得炳没有说错。像衙门内这些胥吏、差役都没有工资,每月官府只发一点生活费。明朝的吏员制度很奇怪,这些天天在衙门坐班的吏员们每个只有微薄的一点生活费,远远不够一个家庭的开销。而对吏员们搞索贿受贿却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此一来,这些吏员们便想着法的搞创收。每年征收税粮便成了他们最主要的创收渠道。不知当初制定这种政策的朱元璋知道后世这种情况会有何感想。
辰时刚到,家丁们打开院门,百姓们呼啦啦的围了上来。这时一个家丁头目喊道:“别挤别挤,一个个的来。”
百姓们在家丁的呼喝下开始排起了队。排在最前面的是后团林村的晁里长。何绍云问:“晁里长,你们村的都来齐了吗?”
“都来齐了,一户也不少。”
“好,那就上等户先来。”于得炳插话道。
“我们里没有上等户,最高等的是中等中。”晁里长答道。
“你们里一共是五户上等上,三户上等中,六户上等下。怎么会没有?”于得炳代何绍云答道。
晁里长看着何绍云说道:“从来没听说过啊,今年不是按黄册征收吗?”
何绍云坐在一边没有说话。于得炳接着回答道:“现在听说也不晚。今年还是老规矩,按白册征收。这是规定!”
这种事只能是我为鱼肉,人为刀殂。既然官府是这样规定的就只能按规定来,要是抗着不缴,最后吃亏的还是里长乡民们。前不久的何绍云就是如此,晁里长只能认了。
晁里长和自己里的户主把这规定讲后,顿时那些被定为上等户的乡民们不干了。
“啥?怎么还是上等户?我今年可是使用了钱的!”听说自己家被定为上等上,王满仓直接嚷道。乡民就是这么直接,行贿这种事丝毫不避讳,直接就嚷上了,搞得于得炳和何绍云一阵尴尬。显然于得炳没有少拿这种好处。何绍云就比较冤枉了,这次核编白册是上任粮长齐鸿福搞的,与他没有丝毫关系。
不过周围的其他乡民替他们解了围:“王满仓,你把钱给了齐鸿福,齐鸿福花钱不办事,要找你只能去大牢里找他了,要怪只能怪你倒霉。”
众人一阵哈哈大笑,自此之后,再无人出来说话反对。
何绍云见众人不再反对,便开始唱名,按册缴粮。
“蒋得福,上等小麦一石七斗四升三合。”何绍云首先唱道。
“俺还的粮食不够。”蒋得福憨直,他缴的粮食比黄册上多了不少,但也不敢说不缴。
“今天有多少交多少,明天再来补缴。”何绍云道。
明朝在征收税粮时,在现场都会预备若干个一斗、两斗、五斗、一升、二升、五升的木质量具,用这些数字可以组合出任意的数字。
蒋得福杠着口袋向一个写着一石的斛中倒入小麦,直到粮食超过斛壁,在斗的上方堆起一个圆形的粮堆,满得不能再满为止。
于得炳抓了一把粮食,算盘一拔弄随即说道:“粮食太潮,打九折,实缴一石九斗四升。”
这就是标准的睁眼说瞎话了,从收麦子到缴税粮,中间隔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此时正值夏季,粮食都已经晒干,哪里会太潮?但乡民早已习惯了这些污吏们的做法。打九折这已经是很“公平”了,自然也不再反对。
量好粮食,何绍云指挥家丁将斗抬进仓库入库,这时候于得炳喝止道:“慢着,这样可不行。”
两家丁停止动作,于得炳拿出一把铜尺,在斛口上一刮,斛口上面的粮食便被刮在地上。然后他挽起长衫,向后退了十来步,气运丹田,跑步向前,飞起一脚朝那斗猛得一脚踹去,斛内的粮食又掉落了一部分,经此一踹,斛内的粮食实落了一些已经低于斛沿。众乡民纷纷去捡掉在地上的粮食,于得炳喝道:“别捡别捡,那可都是损耗。”
这都是老规矩了,乡民也是司空见惯。蒋得福只得再补上掉落的粮食。
于得炳对那两个家丁说道:“瞧见没有,这样粮食才密实,量出来的才准确。”
这就是传说中的“淋尖踢斛”。